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鸿忠:我们对群众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6日14:31  人民网

  全国“两会”前夕,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主持人专访。李鸿忠指出,“新形势下,落实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要求,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按照‘六民要旨’的要求,倾力抓民生,在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为全省人民谋福祉。”专访内容如下:

  主持人:2011年,湖北响亮地提出“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为什么这么提?您能否解读一下?

  李鸿忠: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我认为,我们党与群众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血与肉的关系、舟与水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末与根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仆与主的关系、工具和工具使用人的关系。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无法生存;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能从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我们能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武装到牙齿”的蒋家王朝?秘诀就在于我们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赢得了民心。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离开人民群众,就会被赶尽杀绝,党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地位使部分党员、干部难以体会到党群关系那种生死攸关的重要性,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因此,脱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二十多年前,苏联共产党丢失政权,一个拥有2000万党员、国家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执政党,如大厦一样轰然坍塌,问题就出在人民群众不拥护他了,人民不需要他了。殷鉴不远,催人警醒。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东、北非地区一些国家出现了政权危机,其核心问题,同样是人心向背问题。历史和现实一再向我们昭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能不能跳出那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靠的就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靠的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但社会变革、社会转型、社会利益调整也给我们带来不少问题和矛盾,有的问题还很突出,有的矛盾还十分尖锐,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视而不见。风起于青萍之末,平静的海面下或许暗流涌动。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把群众工作作为党的“生命工程”来抓,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要牢记“六民”要旨,即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把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主持人:湖北在全省广泛开展“三万”活动,既是开展群众工作的创新载体,又是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在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详细情况?

  李鸿忠:湖北是农业大省,全省大部分人口在农村,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惠及民生工作,重中之重都是在农村。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时刻把农村工作和农村群众工作抓在手上,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真正体现出“重中之重”。近几年,我省在加强农村群众工作方面作了一系列探索,坚持选派小康工作队、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侧重于帮助村一级的工作,工作广度上没有覆盖全体农民、深度上没有沉到农户,工作内容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取得了一定成绩;而这次“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重在全覆盖、访民情、增感情,工作广度、深度、内容都与以往不同,效果更为显著,影响更为深远。

  最大特色是进村入户全覆盖。省市县三级10万多名干部组成1.8万多个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促发展,把干部的脚印印到全省每个农户的家中。活动参加干部之多、覆盖农户之广、民情调查之深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空前未有的。平原湖区、高山之顶,只要有农户的地方,就有工作队员的足迹。对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就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寄一封书信、留一张联系卡、送一份宣传单与之沟通。很多工作队员不分白天黑夜,不顾山高路远,不辞辛苦,走访农户、宣传政策。省委常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走访最偏远的村组、最困难的农户。有些住在高山上的农民,多年没有见过干部上门,拉着工作队员的手喜极而泣。

  主要任务是访民情、增感情。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靠几个月时间全部完成。“三万”活动不是一般性地送钱送物,而是把重点放在走访民情、增进党群感情上,要求工作队员饱含深情地进村入户,倾听农民心声,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提振精神,共建新农村。荆楚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最广泛的民情调查热潮,每个工作队员都写有民情日记,每个工作队完成了一份民情报告,还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研,各级党委政府掌握了最鲜活、最真实、最全面的社情民意,为完善农村政策、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赢得了群众信任,也净化了自己心灵,有的主动与农民结成亲戚,留下联系方式。

  着力点是边访边查边改、促进科学发展。在活动中,各地各部门在汇总、梳理、分析收集到的民情民意的基础上,边查找问题边开展整改,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我们对各级各部门上报的群众意见和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农村政策落实、城镇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民主管理和社会稳定等7大类别26个项目,交由省直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整改中实行分类处理,对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对当前无力解决或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的问题,给农民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并纳入有关地区和部门的发展规划,逐步加以解决。

  突出成效是机关转作风、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我们把这次活动作为党性教育、实践教育、“三农”教育的大课堂,要求党员干部严守“六不准”纪律,扎实工作,以良好作风和工作实绩赢得群众信赖,防止轰轰烈烈搞形式、走过场。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队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察民情,经受了难得的党性锻炼、实践磨炼、身心修炼,没有发生一起违反纪律的情况。机关干部亲身体验到泥土之辛、稼禾之苦,感受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与期盼,形成了重农之识、重农之情、重农之举,增强了上下一心谋发展、促发展的动力。这些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将对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主持人:红安县七里坪镇古峰村叶启万、叶启栋兄弟俩今年春节给您拜年,感谢您冒着严寒亲自参与村里东门大塘的清淤。在今年(2012年)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中,您提出“小堰塘连着大民生”,请您解读一下“三万”活动的“堰塘民生政治经济学”?

  李鸿忠:去冬今春,荆楚大地上,清淤、挖堰、通渠,挖好村头门前的“当家堰”,疏浚沟渠的“最后一公里”,湖北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热火朝天。我们这些人上过山,下过乡,搞过农业学大寨,漫山遍野搞农业学大寨,修机田,对这种景象感触很深,很感慨。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群众工作要有创新,要有新的办法和新的路径。但是像“挖万塘”这样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能调动千千万万群众干水利、谋发展的积极性,又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抓手、一个载体、一个路径,完全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

  去年“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发放的50万份调查问卷中,群众集中反映农村不少塘堰缺乏投入、年久失修、疏于管理,淤积毁损严重,成为“碟子堰”,给农业抗旱和灌溉带来不利影响,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块“短板”。旱灾期间,我们在荆门调研时看到,大河、干渠里都有水,但由于小水渠等设施不完善,乡亲们只能“望水兴叹”,有水却到不了田间地头。这反映出我们的水利建设中还有许多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大中型水利设施是“大动脉”,那么小农水、小水利就是“毛细血管”,只有二者都畅通无阻,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农民群众才能从根本上免受水旱灾害,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堰塘虽小,却关系到大民生,不可小觑。

  去年12月5日起至今年3月5日,湖北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组织动员省、市、县三级7万多名干部,进驻全省2.6万个村,在全省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并以此带动其他塘堰及小型水利设施的整治和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工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29.5万处,其中塘堰20万口,投入各种机械47.2万台套,完成土石方5.87亿立方米,实现了全省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口当家塘。

  新一轮“三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农民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热情参与、积极配合,自觉出钱出力开展塘堰整治,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支农“大合唱”。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机关干部、教师等,得知家乡开展“挖万塘”活动后,主动捐款捐物、联系机械,支援家乡建设,精神令人钦佩,场面让人感动。形成了推动塘堰整治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万”活动不仅仅是一项农田小水利工程,而且收获了双层利益:一方面农民收获小水利利益;另一方面,我们以此作为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收获政治利益。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村顾明辉等五位农民代表到省里给省委、省政府送上写有“三万暖人心、挖塘惠民生”的锦旗。实践证明,“三万”活动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巩固我们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使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和信任,这不是钱能够买得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利益更为重要,更管长远。

  主持人:您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发出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春天的使者”,深入基层、访贫问苦、扶贫济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请您谈一下地方“父母官”如何才能当好这个“春天的使者”?

  李鸿忠:组织发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访贫问苦、扶贫济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当好党和政府的“春天使者”,做到“阳光普照,不留死角”,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封建社会是“牧民”政策,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把自己当作人民的父母。现在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假如要讲“父母官”的话,那就是要提倡各级领导干部把人民当父母,在对待人民群众的疾苦上,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真正做到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体谅自己的父母那样,多办惠民利民的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和发展需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人民当父母,就要时刻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利。民生问题不是财力问题,而是各级官员是否关心人民的问题。我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安县调研时,大雪天看到两个老人盖着破被子,触动很大,当场要求地方领导给老人解决新棉被。一床被子也就一二百元钱,却温暖了一家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和政府的决策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调动民力、凝聚民智、倾听民声理应成为湖北各级干部的工作常态。我们倡导干部层层访贫问苦,关心关爱困难群众,当好“春天的使者”,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站在群众立场上,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群众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我们的工作。首先,工作的出发点要为群众着想,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为某个利益群体着想、为解决某个人的问题出发。其次,在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节点都要更关注群众的呼声,考虑群众的感受,听取群众的意见,依靠群众推动工作,形成良性互动。要结果,也要过程。第三,工作的落脚点在于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群众得利了、受益了、满意了,工作就做好了。

  主持人:您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念好民生“八字经”,请问如何理解好抓民生与抓经济的关系?

  李鸿忠:实现民生共享,既是我们党的执政宗旨、理念和目的,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没有群众的富裕,发展就失去了目的;没有群众的参与,发展就失去了依靠。实现民生共享,既是政治,也是经济。

  抓民生,政治上是践行宗旨,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经济工作的角度看,民生作为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调结构的着力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需求。民生问题主要是八个字,即衣、食、住、行、医、教、保、业。念好民生“八字经”,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增添发展动力,促进结构调整。

  经济实力是抓好民生工作的基础,但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民生工作做出不同效果,就在于抓民生工作的力度。要增强自觉性,积极主动从弱势群体、基层和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抓好民生工作,让老百姓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自2004年以来,湖北省政府已连续8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拟定若干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项,作为省政府十件实事并列为当年工作重点,认真办理落实,着力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过去一年,全省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地方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70.6%。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8.3%,增加1065元,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增收额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在800多个建制村开展环境连片整治,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启动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新十年纲要,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继续提高。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54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7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2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连续7年上调,达到月人均1387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5.35万套,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07%。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将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以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富民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将在分好“蛋糕”上下功夫,拿出更多的财力,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

  主持人:去年12月20日,湖北省丹江口库区最后一批移民车队驶入移民新村时,您亲自帮移民王秀海搬新家,在与移民的攀谈中了解民生。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您对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视。对于做好群众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您对湖北省各级领导干部有何要求与期望?

  李鸿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薄了。真心比黄金更宝贵,真情比实物更重要。听做移民工作的干部们说,移民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但他们又说,移民工作难也不难。关键要投入感情,把移民当亲人,当兄弟姐妹,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用爱心、真心、责任心服务移民。这里的“难”与“不难”,充分证明做好群众工作,绝不仅仅是工作问题,更主要的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我们对群众应该有感情、必须有感情,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常念养育之恩、深怀感激之情,经常深入群众,主动亲近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环境更加复杂,迫切需要湖北的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是提高宣传群众的能力。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出色的宣传家和鼓动家,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仅让群众知其然,还要让群众知其所以然。要对群众讲情、讲理、讲法。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讲清政策、讲明道理、讲透利弊,让群众听得进、信得过、消除疑虑、心通气顺。

  二是提高组织群众的能力。要通过群团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形式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入改革和发展洪流中去,形成浩浩荡荡社会主义建设大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运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引导、教育、影响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嘘寒问暖,到群众困难多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要设岗定责,实行承诺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在联系群众中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古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生命工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理论、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路线的学习,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进一步赢取民心、凝聚民力,在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为全省人民谋福祉。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2012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李鸿忠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